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凯发K8国际首页|33年了,恩师您还好吗

发布时间:2025-10-15 17:56:52    次浏览

老师为学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传授了知识,还教授学生们做人的道理。在伟大的工程里,老师是默默的工匠,在黑夜里给了学生一支松明,给了学生开启智慧的钥匙。那份感恩,永远埋在学生的心里。在东上虞社区就有这样一位老人,无意间发现年轻时同学间的合影,激起了对老师的怀念之情,引发了一个寻找恩师的感人故事,当事人找到本报记者,希望能圆找到恩师并感谢恩师的心愿。 于春国老人拿着当年的老照片 当年的好友照片整理橱柜间发现老照片老师,一个神圣的职业,老师的教育往往可以影响或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近日,东上虞社区有一位老人打电话给本报编辑部,想跟本报记者倾诉一下自己对老师的感恩之情。3月5日,记者来到东上虞社区为民服务中心见到了这位老人。老人名叫于春国,今年62岁了,现居住在东上虞社区帝景苑小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脸上总是带着微笑,这是他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我每一天过得都特别充实,在社区里待着特别好,一点儿也不寂寞。”于春国老人说,除了每天帮着社区做一些琐碎工作,自己还有许多业余爱好,比如打乒乓球、看报纸,有时也与社区内的居民聊聊天,这些都让自己的晚年生活充满了快乐。“您是怎么回忆起您的老师呢?”说到老师,老人脸上的表情立刻认真了起来,“有一次我在家中打扫卫生,无意间从橱柜里翻出一张老照片,上面是我的五个好友,这让我一下子联想起了我的学生时代,还有那时教我们的老师。”说话间,于春国从兜里掏出一张照片。记者发现,照片是黑白的,照片中一共有5个人,白色边框与黑色衣服相称,使相片中的人物看起来更加“清晰”与“精神”。于春国老人告诉记者,自己年轻时生活的那个年代,是一个精神头十足,物质相对不富裕的年代,年轻人看起来更是干劲十足。回忆老师,也是从这张老照片开始的。回忆老师帮助自己的点滴事面对着自己曾经年轻时的照片和自己的好友,于春国显得回忆满满,有说不尽的感悟,他指着照片上的5个人物向记者一一介绍起来,照片上后排左一为王建义,左二为孙中元,左三为张兆智,前排左一为杜金业,左二便是于春国老人自己。好友们的名字于春国老人记得准,当年老师的名字更是铭记在心。“有位老师叫丁万明,今年应该74岁了,他曾是我的小学老师,教了我三年。当年,我在太平街小学(现为潍城区芙蓉街小学)就读时,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丁老师都对我非常关心。”于春国老人回忆。最令于春国老人感激恩师的,也是于春国印象深刻的是丁万明老师对自己婚礼的帮助。“我是1979年结的婚,那个年代,人们追求的是精神,汽车也不是家家户户都能有的,而我的老师丁万明,在我的婚礼上竟然为我借来了一辆吉普车,这让当天的我好好地‘风光’了一次。”于春国老人回忆说,婚姻是终身大事,自己怎么也没有想到丁老师居然考虑得这么周全,在那个并不富裕的年代,给了自己一次终身难忘的“礼物”。在整个回忆过程中,老人的表情一直随着讲述的内容而变化着,时而激动,时而叹息,精神与思绪已完全回到了过去,回忆的往事一幕一幕被他呈现,“恩情”“难忘”,写满在于春国老人的脸上。骑着自行车全城寻找恩师于春国老人说,这么多年,自己的同学多少还有点音讯,但自从1982年见过丁万明老师一面后,就再也没有老师的一点消息,老师这些年过得怎么样,老师能否认识如今的自己,这些问题成了于春国老人心里的疑问,也促成了他想要找到恩师的决心。年过六旬的老人寻找当年的小学老师,这谈何容易,时过境迁,多年来,城市的变迁,茫茫人海中寻找一个人更是难上加难。“我先想办法联系上了同学,让大家一起来寻找老师。”于春国说。在这期间,只要忙完了手中的工作,老人便会搜集老师的住址与消息,为此,老同学之间的联系也更加密切。“我只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老师住在十笏园附近,可现在搬到哪里了却没人知道。”于春国老人说。一辆自行车是老人外出打听老师的交通工具,一颗急切找到恩师的心是老人坚持的信念。经过无数次打听,终于将老师的住处锁定在了几个小区,然而,一个小区本来就很大,居民职业很复杂,何况是几个小区,找到一个人也是不容易的。“现在不像从前了,邻居与邻居之间好多都不了解,甚至连对门都不认识。”于春国老人之所以这么说,是在他寻访时发现,如今的居民大都不知道邻居叫什么名字,从事什么职业。多次的无功而返使得老人有些着急,老人希望借助本报找到自己当年的恩师——丁万明,也希望有认识或者身边有叫丁万明的人能够与本报取得联系。